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

投名狀

片子不是不好,大場面大製作,戰爭場面會讓人看得心寒,三個男演員恰如其分,沒有誰搶了誰的鏡, 配樂尤其做得出色,帶動了電影的起承轉合,但就是缺少了一點深層意味,使影片過份平鋪直敍,沒有那個讓人看後覺得蕩氣回腸、劇力萬均的氣勢。

相比之下我就較喜歡「墨攻」,很多場口都饒有意味,要觀眾回想回味。但「投名狀」把每一件事都表達得很清楚,像在看小說的,每一個東西都解釋得很清楚,像龐將軍如履薄冰那一段,其實龐將軍無需再用自己的口來解釋自己的境況,電影的畫面不正正是他站在那薄如面紗的冰上嗎 ? 再用說話來表達一次就很老士了。看電影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,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詮釋。不要一字一句告訴觀眾,影像的震撼力在於, 所看到的不用宣之於口,郤讓每個觀眾都被感染,而且深深明白,那導演的功力才為深厚。

我個人蠻喜歡趙二虎和何魁對話那一段, 何向趙暗示要除去龐,後面那京劇就剛好喊「殺」,趙百般滋味上心頭,劉德華固然做得好,那一段的設計也看出了導演的心思。其實片中還有其他可以發揮的地方,那三個老頭其實是背後控制大局的人,他們在片中穿插,我覺得如果說書人由他們擔任,而不是江午陽會更好。

感覺上這部片子是拍給外國人看的,簡單明快,大場面大製作,但就是因為陳述簡明,失去了意境,畫面華麗,郤沒有充實的質感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可能以前睇得多章回小說,所以睇完呢套戲後,我覺得似係三國演義同水滸傳的混合版,好多橋段都係左抄右抄。

生死投名、兄弟相稱,不就是桃園結義嗎? 歸降朝廷、分道揚鑣(決裂!),也正正是水滸後傳的縮影,那是悲慘的情節。

電影的安排,無疑令情節推進得更明快,但就是失去了那味道。陳可辛把握了打仗片的節奏,卻未能表現出他對古劇的理解(我假設佢知,只係表達唔到),可能還是拍返愛情片會好一些,《如果‧愛》就夠動人了。

另,個人覺得大哥的表演是幾個中最突出,奸仔戲路從來也是最搶。至於午陽後段實在太靚仔了,可唔可以佬埋尾場呢。二虎不過不失吧,到死時還不知發生什麼事,他可以俾到的戲也是受限制的。